今日眷村:新与旧的生活空间
眷村是台湾一种特殊的建筑与社区型态。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幼年成长的记忆,与一种若即若离的身份认同。对另一些人,则是一段特殊的台湾历史。
都市里的村庄
在台北市最中心地段的闹市区,距离地标建筑台北101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坐落着“四四南村”眷村文化公园。这里曾经是台北地区的第一个眷村,因居住了“四四兵工厂”的员工和家眷而得名。
落脚处变成家园
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为了安置撤离中国大陆的军人及其眷属,开始在各地建设眷村。根据公开统计资料,全台曾经有过八百多处眷村。最初,人们觉得这只是临时的落脚之处,因此搭建得十分简易。但随着时间推移,眷村逐渐变成了长久的家园。
拆迁
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动眷村改建。原本老旧的房舍陆续拆掉重建,原本的平房改成高楼。进入新千年后,台湾大部分的眷村都已经拆迁。一小部分被保留,改建为展示馆或公共文化场所。
重现往昔
展览力图重现当年眷村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
女性的角色
为了改善拮据的生活,不少眷村的妈妈都在自家代工补贴家用。缝纫机和其它生产工具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不可少的麻将桌
生活在眷村,意味着与同事、邻里朝夕相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非常近。孩子们到邻家吃饭、看电视是常有的事。而对大人来说,麻将桌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
舌尖上的记忆
眷村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人们的生活围绕着筹措衣食、养育儿女等基本需求。在半个世纪之后,眷村作为社区形态陆续消失,怀旧和反思之下,“眷村菜”、“眷村文学”应运而生。
仍有余温的空村
位于台北市北郊的北投中心新村是台北保留下来规模最大的眷村建筑群落。这里是台北市最晚结束搬迁的眷村,直到2016年,最后一批70多户居民才开始迁离这里。按照这里人的说法,这一处村子仍有“温度”。
温泉浴池
北投中心新村是一所军医院眷村,也曾是台湾唯一拥有“温泉公共浴室”的眷村。根据台湾国防部的统计数据,全台保存下来的眷村建筑群落共将近七十处,其中十多处被列为眷村文化保存园区。
如何让眷村被利用、被看见?
眷村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被保护的眷村土地为政府所有,基本运作模式是部分房屋布置为眷村历史展览,部分出租为商铺,比如经营文创商品、特色餐饮或画廊等(图为四四南村内的啤酒屋)。
重新成为生活空间?
还有人建议,把眷村变成幼稚园、实验教育机构或长照(养老)中心,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发展前景,而不是一种仅供参观的“文物”(图为北投中心新村)。